红轮 / [俄]亚•索尔仁尼琴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0-06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o米勒曾以她特殊的经历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她说,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他活着的这段时间里,如果他的生命没有专制的时间长,那么他的一生就是被某个极权剥夺了的一生。 《红轮》是索尔仁尼琴生前所创作的小说中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全书共20卷,近千万字,是这位堪称“文学良心”的作家耗尽一生精力完成的史实性作品,也是目前为止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日前,小说《红轮》第一卷中文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与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共同推出,这也是《红轮》第一部中译本。业界有人赞誉此书为“2010年最厚重、最值得典藏的世界文学名著。” 《红轮》系列小说从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俄国国内革命、1916年俄国民权运动、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苏联国内战争等,一直写到1920-1922年的水兵叛乱、新经济政策,接着又用5个尾声交代了1928年开始的工业化、1931年开始的全盘农业集体化、1937年颁布新宪法、1941年爆发的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小说共20卷,每卷2到4部,每部40万-70万字。在《红轮》里面,除虚构的人物外,有几百个历史人物出场。作者在第二卷的“作者话”中说:“本书所有出场的历史人物,均冠其真实姓名,并采用其生平业绩和全部准确具体细节。”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并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整个系列作品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为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据出版方介绍,按照目前的出版计划,是将已经翻译完的前三卷陆续出版,前三卷分别是《1914年8月》、《1916年10月》、《1917年3月》近500万字,是9位译者花了3年时间完成的,其中有2位已经去世。此次出版的第一卷《1914年8月》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这部小说堪称是一部“奇书”,其奇特之处在于:虚构与真实交织,既有真实的历史再现,也有虚构的文学性描写;而且全书没有特定的主角,也没有特定的配角,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呈现出多元化、多声部、多主角或无主角的叙事特征。它以复合的、全景式的、综合性的文本形式呈现,显得尤为独特,因而有学者认为称其为“史论-政论性作品”更为合适,以区别于一般的长篇小说。另外,这部小说生产时间之长也是世所罕见的,小说最初构思于1937年,直到2008年作者去世前一年才完成,但是却没能在作者在世时全部出版完。索尔仁尼琴特别看重这部心血之作,在回答法国《读书》杂志编辑提问时,他这样解释《红轮》的含义:它象征着永不停息的旋转的历史车轮,象征俄国历史上唐o吉诃德式的人物与之搏斗的风车,象征列宁在瑞士流亡期间所憧憬的“革命的火车头”,也象征着命运之神的光环、先知以西结头上的光环和熊熊燃烧的烈火的光环。在作者笔下, “红轮”实际上指向一种非人的、非理性的、强大的、无法遏制的力量。它使千千万万普通人不可避免地被这种巨大的历史漩涡裹挟其中,无力自拔。因而索尔仁尼琴怀着一种巨大的悲悯来检视人类的历史命运。本书译者何茂正认为“从小说主题来说,《红轮》力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历史现实,构成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实质上表现的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类的爱”。 作者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肯定他的人称他是“俄罗斯的良心”、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精神圣徒、文学大师、“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非议他的人则认为他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投机分子、君主专制主义者等等。1970年他以“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苏联当局却不允许他去领奖。他一直不断地受到各种骚扰和打击,1974年他被苏联当局强行押上飞机驱逐出境,成为著名的流亡作家。定居美国后,他发表演讲,不断地指责西方社会的道德堕落,激烈地批判西方消费文化,这些言论引起了很多西方人士的不满。1994年索尔仁尼琴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归俄罗斯。他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索尔仁尼琴从美国佛蒙特州抵达海参崴,重返后共产时代的俄罗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责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腐败和物质主义盛行,也缺乏民主。曾两度拒绝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向他颁发的奖项。但他仍在俄罗斯享有盛誉,特别是在普京上台之后,得到了空前的礼待。当西方对普京的“反西方”和“民主倒退”政策深感忧虑之际,索尔仁尼琴却对普京的政策表现出温情脉脉的一面,甚至在他最后的两三年里与普京保持着一种“互相捧场”的暧昧关系。这体现出索尔仁尼琴思想的复杂性,在《红轮》中译本里特别收录了我国著名学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研究专家金雁和秦晖合写的长文《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分裂教派”传统》,详细分析了俄罗斯知识分子中“民主派”与“左派”的论争,对索尔仁尼琴思想中的“向后看的反专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予了详尽的阐释,这将有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索尔仁尼琴的思想渊源,从而更好地理解《红轮》这部旷世巨著。 从古拉格囚犯到诺贝尔奖得主,从流亡异域到荣归故里,从赫鲁晓夫时代具有破冰作用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到揭露红色政权下非人道的集中营生活的《古拉格群岛》,再到卷帙浩繁的历史风云录《红轮》,索尔仁尼琴完成了他人无法完成的一生,苦难而辉煌。他以牛犊顶橡树的坚韧毅力,应对监禁、搜查、恐吓、贫困、驱逐、流亡等等难以想象的艰辛磨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的写作?他说:“身处逆境时,我以永世的沉默屈从于命运的摆布,我永远不可能让双腿摆脱地球的引力。我写完了一部又一部作品,有的写于集中营,有的写于流放中……我只有一个希望:怎样保住这些作品不被发现,与此同时也就会保全自己。”穿行于历史与现实的苦难深渊中,索尔仁尼琴近乎偏执地书写着历史的真相,因为他无法从良心中抹去那些堆叠的鲜血、屈辱、恐惧和死亡,他拒绝在谎言中生活,他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在给诺贝尔奖典礼的致辞中,他坚定地宣称:“一旦谎言消失,暴力也随之裸呈,衰弱、无能,一触即溃。”他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抵制外在的暴力,消泯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加深世界各民族之间深入而公正地了解彼此的历史,进而构筑一个美好而富有人性的人类存在的远景。 在索尔仁尼琴身上充分体现了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知识分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反抗体制压迫、追求公平与正义。萨义德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甘于寂寞,秉持独立判断及道德良知,不攀权附势,不热中名利,勇于表达一己之见,充当弱势者的喉舌,保持批判意识,反对双重标准及偶像崇拜等。”可以说索尔仁尼琴以他的一生践行了知识分子的这一定义,令人感佩。连他曾经的论敌萨哈罗夫也不得不评价说:“在我看来,尽管索尔仁尼琴的世界观存在某些错误,但是在当代充满悲剧的世界上,他仍不失为一个为捍卫人类尊严而斗争的巨人。”(凤凰网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