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银幕上的抗日烽火

发布时间:2015-09-02

编者按:电影是社会历史的晴雨表、文化变动的聚焦点。电影自诞生的一百多年来,举凡影响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成为电影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华民族展开的自卫战争,也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题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望岁月风雨如磐,历史不该也不会忘却,先烈们奋勇抗战的英魂、民族浴火重生的斗争,都仿佛光影如昨。70年前,我们英勇的先烈用鲜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70年后,我们从胶片里去寻找那段烽烟弥漫的岁月,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重温新老电影,再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齐心抗战英姿,纪念全面抗战的伟大胜利,珍惜和平年代美好生活。

 

银幕上的抗日烽火

——中国抗日战争电影巡礼

 严敏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首《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共和国的国歌,可它原先是抗日战争片《风云儿女》的插曲。正当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人民群众多么渴望观赏相关题材的影片,包括旧片和新片,以重温烽火岁月和缅怀捐躯先辈。在这70多年内,以抗战为主要内容或时代背景的影片从未间断过,且在每一时期都有所侧重。

    ● 1931-1949年的抗战影片

    电影史学界认为,是日本侵华战争催生了抗战电影。1932年联华公司就对·一八·二八事变拍摄了第一部反映其的故事片《共赴国难》,它描述华姓一家五口人先后参加抗战,由公司全体演员参加演出。之后在左翼文化运动带动下以抗战为内容的左翼电影层出不穷,如《战地历险记》、《民族生存》、《风云儿女》等,它们多以抗战为背景,聚焦农民和学生,叙事模式是:和平生活被破坏,他们被迫反抗,在抗战中成长。直接记录抗战史实的记录片如《十九路军抗日战史》、《延安和八路军》等。

    “·事变后,抗战电影迅速发展,其思想和艺术质量有所提高。例如史东山编导的《保卫我们的土地》,起点是·一八,终点是·一三,主人公仍是从东北逃出的农民,跟军队一起保卫国土。片中展现修筑工事,炮火袭击等大场面,故被认为是第一部正面表现抗战的故事片。再如应云卫导演的《八百壮士》表现四行仓库保卫战,塑造军人群像,该片因其故事后来多次被翻拍而在抗战电影史上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还有,《长空万里》首次涉及空军题材,在很差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空战场面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有两片堪称经典,一部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描写两个救亡演剧队的八年经历,让观众重温了·一三徐州会战保卫大武汉等许多重要节点;另一部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抗战到胜利后的历史进程和民众生活,情节引人入胜、景观丰富大气、人物形象鲜明。此两片代表着那一时期抗战电影的最高成就。

    ● 1949-1966年的抗战影片

    十七年时期,抗战影片一度占有中国电影三分之一的数量,成为中国电影的常青类型。基于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多以游击战、小分队作战为主,加之拍摄条件有限,当时的典型样式为游击队片、小分队片,代表作为《平原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前一部描写冀中八路军一支小分队与日军一中队战斗的故事,主人公李向阳双枪功夫了得;后一部描写山东一支以铁路工人为主的游击队破坏日寇运输线的故事,主人公刘洪飞车技术高超。两片均融入了惊险、动作和传奇的元素,加上创作者均经历过抗战,所以内容生动又真实,非常耐看。类似题材还有《地雷战》、《地道战》等。

    其他类型的抗战片也相当多,例如表现真实历史人物的《赵一曼》、《白求恩大夫》、《回民支队》;表现地下斗争的《51号兵站》;表现新四军与日伪军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东进序曲》;表现儿童成长和复仇的《小兵张嘎》等等。

    ● 1979-1999年的抗战影片

    “文革十年间,电影有数年停拍,恢复后也少之又少,抗战影片仅一部作为样板戏电影的《沙家浜》,它实系京剧的银幕版,表现常熟地下党和群众保护在沙家浜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有机警的老板娘,又有悬念的斗智戏,还有出色的唱腔设计,这部戏曲片倒也成了抗战电影经典之一。

    “文革后,老一辈导演所创作的抗战影片,延续革命历史题材的核心观念,但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像李俊的《归心似箭》就开创了诗意战争片的先河。

    80年代起,第五代导演登上中国影坛,他们以颠覆性的表达方式向传统提出挑战。而他们中间有多位选拍的第一部影片恰恰是抗战题材。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将炽热的爱情故事和惨烈的抗日情节编织在一起,透过大块的红色色调和大片的高粱意象,淋漓尽致地诠释人性的反抗和对生命的赞美,该片荣获198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再如,陈凯歌的《黄土地》虽未正面呈现战争,但那一片片沉沉的黄土地、一阵阵震天的腰鼓声,透过大量同景别、同焦距、同光孔的镜头反复出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人世生态和骨肉之情,本片荣获1985年卢加诺、夏威夷、南特等各大国际电影节奖。还有,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则改变了传统的戏剧冲突格局,将正面人物置于八个罪犯中间,最终在与日寇的较量中罪犯回归成人,该片的创作阐述里写着:在艺术上,儿子不必像老子,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第五代是未经历过抗战的一代,他们流露出来的抗战历史观念是人们以前未曾见过的,且在影像、色彩、构图上也赋予很多美学创新,这的确给抗战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以此同时,重大事件和重要战役也开始被关注。成荫的《西安事变》以纪实性的叙事手法详尽记载了兵谏抗日的前前后后,成功塑造出周恩来、蒋介石等历史人物,从而开拓了抗战电影的新领域。《血战台儿庄》系第一次将国共军队大规模战役场面呈现在银幕上,成为血肉长城这样的影像的一次巨大突破。另外,国际背景也开始被植入,如《红樱桃》、《将军与孤女》等,将抗日战争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突显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 2000-2015年的抗战影片

    进入新世纪,正值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抗战电影在内容形式、叙事策略和美学风格上都有所拓展。60周年和70周年的纪念性抗战片仍是主旋律影片,但侧重点与4050周年的有所不同,如纪录片《为了胜利》强调全民抗日,合拍片《战火中的芭蕾》则把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强调中国的贡献。《太行山上》以晋东为舞台,集中呈现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黄土岭战役等,又集合内地、香港、台湾和日本演员演出,是近期非常精彩的一部。

商业化介入抗战题材是当下值得关注的现象。《金陵十三钗》就以商业片的模式打造,邀请好莱坞明星扮演一个虚拟的神父角色,从他的角度叙事,把他塑造为救世主。其次又编排了13位风尘女子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为日军唱圣诞歌,过多渲染前者的风骚,效果很猎奇,被指是情色爱国主义,国际票房也不如预期。《南京!南京!》更是模仿西方现今流行的罗生门式多角度叙事做法,硬性加了个日本士兵忏悔,却因中国观众不认可而广招批评。

 

 

永不磨灭的形象

——抗战影片中的英雄

 

《平原游击队》

李向阳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李向阳的名字已经对敌人发生了巨大的效力,到处传扬的李向阳的名字撼动着敌人的心理防线与真实防线。李向阳在电影中成为一个品牌,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力量,以一个名字就能达到如此制敌效果,也是抗日游击战影片中比较少的一种设置。

 

《回民支队》

马本斋领导着一支回民抗日义勇队,在一次战斗中遭受到敌人的重重围困,是八路军施以援手,使他看到了共产党队伍真正抗日的性质,他努力克服着身上的杂质成分,而使回民支队成为真正的一支抗日人民武装。

 

《地雷战》

赵虎在影片中的光芒不是非常闪亮,影片是以雷连长的自叙交待情节的,在这种话外音的交待中,相对而言忽略了对角色的塑造,但这个充满着开朗与微笑气质的小伙子,还是给人留下一片阳光灿烂的印象。

 

《小兵张嘎》

张嗄是一个儿童,更是一个战士。没有多少的大道理,一个儿童,一个小孩走上了战士的道路,仅仅是因为保住家乡,这还需要别的理由吗?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嘎子身上的这种反抗精神,是朴素的,但也是伟大的。

 

《赵一曼》

女人在战争中的身影,更有着特别的那一份柔情的光辉,这一个女人的传奇,写下了抗日女英雄的辉煌的篇章。

 

《地道战》

高传宝,这个高家庄的民兵队长,在影片中组织了一次次消灭日本鬼子的战斗,不断完善着制敌取胜的法宝——地道战。

 

《白山黑水》

影片中,杨靖宇有这样一段慷慨陈辞,没有哪一个人能长久灭掉一个国家,消灭一个民族,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也使杨靖宇成为满腹棉絮枯草,战斗到最后一人。

 

《铁道游击队》

刘洪的英勇,同样是由于他的传奇。在影片中,当他踏上飞驰的火车,脚踩着火车外沿的横棱,其矫健的身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边境烽烟 为爱起舞

——《战火中的芭蕾》战火中的浪漫

 

 

19459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中俄两国的艺术家以此为创作素材,拍摄完成了影片《战火中的芭蕾》,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

    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了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影片在原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辅以巧妙改编,加入了爱情、浪漫、芭蕾、文艺、亲情等诸多艺术成分,被业内称为另类的创新型献礼片。

    影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手撕鬼子的狗血剧情、没有乏味的爱国口号,相反,这是一部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另类战争片。影片中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并不多见,而更多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传达出在战争背景下爱与信念的主题。也许只有乱世的残酷,才能烘托出爱情的伟大,只有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才能抵抗战争的洗礼和时间的磨砺,或许我们更应该从影片的背后收获这样的感触。战争题材在艺术史中演变的每一小步,都是人类思考战争与和平、自由与正义的一大步。

    《战火中的芭蕾》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在黑龙江一座无名的边城拉开序幕,少女小鹅儿无意中救回了一个负伤的俄罗斯士兵,从此一家人为了保护这位战争盟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也萌发出一场跨越国别的爱情。

影片还原了当年的战争往事,把原生态的东北风情,风雪中的惨烈战争,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嵌入其中,形成一幅史诗级的画卷,在油画般的静寂中喷射出巨大的戏剧能量,堪称国产战争片历史上的一次激情爆发。而故事发生的背景——东北与俄罗斯,在文化上更有着水乳交融的必然联系。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造成俄罗斯文化传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又有文化产品的传入。俄罗斯文化渗入蕴含在东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带有俄罗斯文化色彩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对现代东北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俄罗斯则在西方文化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交往,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文化融汇。

字体: